张涵迪:金奖背后的创业逆袭—从赛场到市场的蜕变
2025-08-31 19:22 来源: 江苏网 会员投稿
8454 浏览 评论0条
在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722办公室,键盘敲击声如同密集的鼓点。2003年出生的张涵迪,目光紧锁在屏幕上翻飞的PPT页面——这并非普通的幻灯片,而是许多学子通往全国竞赛领奖台的“通行证”。作为连续两年国家奖学金得主、手握2项国创赛国赛银奖、4项省赛银奖等54项各级荣誉的“竞赛达人”,今年刚毕业的她已经是河狸设计的负责人。
“国赛的展示,PPT是非常关键的一步。”张涵迪抬起头,语气透着超越年龄的沉稳,手指轻点桌面,“因此,PPT的设计对于参加比赛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。”
“每段经历都是成长的印记”
听过一句话:“你所经历的一切,塑造了今天的你。”人生没有无意义的旅程,每一步都记录着成长的痕迹。张涵迪回忆起自己的创业初心,“高中时,我曾休学、辍学过,那段时间在甜品店、电影院放映间、药店的夜班里辗转谋生。”正是这段“社会大学”的淬炼,磨砺出她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超乎常人的韧性。
重返校园后,张涵迪以“学海无涯勤可渡”的狠劲投入学业,虽然攻读电子商务专业,但学年综合成绩稳居年级前3%,连续两次荣膺国家奖学金,并成功获得免试专升本资格,现就读于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。
“当初参加创业比赛,目标很单纯,就是为了那个免试升本的机会。”她回忆道,手指划过桌面上几份设计风格迥异的早期方案草稿,“但过程中切身体会到,参赛队伍和设计师沟通效率低下,‘鸡同鸭讲’,反复几十遍也难达预期。”这个痛点,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萌芽,最终在2024年1月25日破土而出——河狸设计(徐州)有限公司正式成立。当时,她还是一位大二的学生。
公司虽小,格局不小。三位合伙人分处广东、武汉、山东。张涵迪向我们展示了电脑屏幕上的团队架构图,这是她们运营的核心依托:“广东的团队聚焦于前端渠道建设与客户维护;武汉的团队技术实力扎实,专攻技术研发与支持;山东的团队则专注于搭建和运营培训辅导体系。”她介绍道,“虽然团队成员普遍年轻,但都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,是从各类业务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好手。”
“客户满意是我最大的工作动力。”
走进办公室,映入眼帘的就是张涵迪帮助学生的获奖证书,“每次看到这些证书,都感觉非常有成就感。”张涵迪抽出一本厚实的项目书,翻到关键页,“她们最初的PPT版本在视觉逻辑上是混乱的,我们会帮助她们重构整体的设计主线,把项目的核心数据转化为动态图表,让PPT能够更加突出重点。”她嘴角扬起笑意。
她的“设计魔法”已从创赛PPT,延伸至职业生涯规划大赛、高校教学能力赛事等更广阔的领域。曾经服务的陕西高校的选手获奖后,专程送来锦旗致谢。
电脑屏幕上,一个名为“河狸创赛”的服务框架图正在演示。“PPT美化只是我们撬动市场的第一个支点,”张涵迪放大服务流程图,眼神专注,“之前我曾多次参加大创赛的经验,深知学生需要全流程的支持。所以,未来我们要打通大学生竞赛辅导的全链条,甚至延伸到赛后的生涯规划辅导。”
她随手拿起桌上一本边角磨损的笔记本,翻开扉页,“忍耐力清单”五个字赫然在目。正是曾经的辍学经历,锻造了她在创业高压下保持定力的能力。“最忙的时候,一天要盯七个项目,连轴转。”她坦言,“但每当收到学生‘晋级了’‘拿奖了’的消息,我感觉自己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”
“很高兴能在创业园和大家共同成长。”
采访间隙,隔壁办公室传来热烈的项目讨论声。张涵迪笑着指了指门外:“在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氛围非常浓厚,云龙区人社局的行政办事效率也很高,申请的3万元优秀大学生创业补贴,从申请到到账,只用了7天。”
创业园给予的支持远不止真金白银。当外界因团队年轻投来质疑目光时,园区的创业导师主动牵线,帮她们对接到关键的高校资源——这与她作为学生干部,在学院“服务老师,服务同学”、积极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形成了奇妙的互补。
初创团队在员工管理上遇到棘手难题,园区的人力资源专家现场指导,手把手搭建起管理制度。“对比我了解过的杭州、广东等一线城市,”张涵迪坦言,“徐州的政策落地更实在、更高效。这里不唯‘高精尖’论,像我们这样聚焦细分领域、脚踏实地的创业者,也能被稳稳托住。”这种务实的支持,正是她选择扎根徐州创业园的重要原因之一。 她本人也因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突出表现,有幸作为优秀创业青年代表前往北京大学培训学习。
窗外暮色四合,722室的灯光依旧明亮。张涵迪坐回电脑前,指尖在键盘上跳跃,敲击出新的节奏——那是一个少年用设计思维重构的成长路径,也是一页页正在为她人敲开机遇之门的幻灯片发出的回响。在这个平均年龄20多岁的年轻战场,青春的锐气与商业的理性,正碰撞出照亮梦想的火花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相关热词搜索:
[责任编辑:]田单